“神童”的称呼有着浓郁的神学意味,远不如“天才儿童”来的实际,但“神童”二字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姑且用之。所谓“神童”就是“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超常才能的儿童。”濮阳“神童”小满儿的种种表现,在互联网上关注的人群已近百万,人们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为什么?一个三岁的孩童能流畅背诵《滕王阁序》,这对幼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生活中与其母亲的对话内容,不少是充满了哲学的底色,又有着让人称道的中国人文传统理念。听着那浓浓的濮阳地方口音,虽远隔万里,却感到熟悉与亲切。看了视频内容,有不少感触且有几多思考:
一、人文历史方面:关于“神童”古今中外虽然是极少数,但也不乏个例,历史上也是绵延不断。在中国历史上,如西晋左思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过目不再览,口诵心惟深。”这首诗提及的幼童天赋卓越,记忆力惊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看来“神童”古已有之。而小满儿在与其母亲对话视频片段,展现出她超出同龄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在世界历史则记载有4岁幼童即能弹奏乐曲并作曲的音乐界奇才——沃尔夫冈•莫扎特,其为奥地利人,出生于1756年,其父为小提琴家,对莫扎特的音乐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莫扎特4岁即能熟练弹奏键盘乐器,并尝试作曲,6岁创作小步舞曲,6~10岁即参加巡回演出,他创作的音乐乐曲至今仍是古典音乐的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神童”是极为稀缺的人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时激起朵朵浪花,泛起层层涟漪。在当今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及放大效应,所谓“神童”更不乏其例,为人们所关注。
二、医学遗传学因素:“神童”的出现通常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据测示:在某些领域达到专业水平的“神童”其发生率为百万分之一(1/1000000),在特定领域如数学、音乐等,其发生率约为千万分之一(1/10000000)。其多基因遗传如智力、记忆力、创造力等认知能力有其医学遗传学基础,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大脑结构与功能上差异有关,大脑代谢可能更加高效。但必须承认环境即后天因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有着关键作用,如丰富的教育、家庭支持、适当挑战都有助于激发这一潜能。例如濮阳小满儿可能并不会饮酒,但对当地酒文化耳濡目染,让饮酒时的顺口溜,也能为其出口成章的素材,这显示遗传与基因提供了智力发展的基础,但环境刺激、教育机会和传统文化在塑造其能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玄学角度看“神童”:玄学是对宇宙本质、命运、超自然现象的思考。自玄学角度看,“神童”现象可能与前世记忆或轮回转世有关,这里需要关注“可能”二字。玄学角度的看法主要基于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证支持,我觉得仍然是“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的思维范畴,如同众多宗教一样。联想到睡觉做梦,既简单普通,人人都会做梦,其情景光怪陆离,景象万千,但做梦的确切机制,至今仍然是科学难题,最简单的解释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是人主客观交相辉映的镜像,你不可能也从来不会有离开你所见所闻所学所思的梦幻景象。如同说梦一样,玄学也解释不了“神童”现象。
四、如何正确看待“神童”现象:“神童”现象对社会生物学来讲,是偶然也是必然,虽为罕见但绵延不断的出现自有其必然性。“神童”在特定领域表现出的超常天赋,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有医学遗传学的基础,是天赋,但卓越的表现更是后天的持续努力和练习,家长与老师的鼓励支持、培养、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仅仅依靠天赋。社会和舆论如过度关注“神童”现象,会对家长和孩童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应以平常心看待,理性对待,也要避免盲目追捧,要尊重孩童个性及成长规律,关注其智力发展也要重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扬长避短,力求智商与情商的共同发展。总之一句话,虽然少时聪颖,但后天努力仍然重要,勤学成才,勇攀高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责编: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