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文化当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如其他所有中国节日一样,春节的重要特征也是吃的文化,并且很多食品还都会讨个彩头,以图吉利。比方说鱼,就称得上一种地道的春节食物,虽然如今我们平时也不少吃,但春节期间的鱼,有着“年年有余”的谐音,几乎是东西南北各地口味都不会落下的一道菜。
可对于关心食品安全的人来说,吃鱼却不是省心的事,有一种被称为“孔雀石绿”的阴云已经笼罩了很久,至今还经常挑动着我们的神经。
水产品的孔雀石绿残留仍是个大问题
早在15年前,也就2002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颁布了相关法令,禁止将孔雀石绿用作渔药,并将这一物质作为水产品的严查目标,力图以法律的方式杜绝这一现象。不过,直到最近这些年,市场上抽检出孔雀石绿的新闻还是时常出现。2015年,福建省疾控中心在对全省六地区150多家餐厅共207份鱼样品进行普查时发现,共有48份样品的孔雀石绿检测结果为阳性,接近四分之一。其他一些地区在进行检测时,也都不同程度发现了孔雀石绿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水产品的孔雀石绿残留,仍然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大问题。之所以政令失效,很大程度是因为孔雀石绿在防治鱼类疾病方面,确实有奇效。这种物质最初被用于渔药还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不仅可以预防水霉病等鱼类易患病,还有驱虫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这种物质原本的功能主要是染料,成本很低,渔民自然非常喜欢。
孔雀石绿的“命运”发生转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有研究证明孔雀石绿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含有多个苯环的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很可能会破坏动物体内的DNA,从而也具有致畸、致突变作用。从此它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目前各主要国家都已将其列入重点监控名单之中。
目前,违规偷用孔雀石绿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两个环节,一是鱼苗发育生长期间,二是从养殖户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链。相对而言,前者对于消费者的危害相对更小,且容易通过测定鱼塘中的组分排查,后一种是应对运输过程中鱼类容易死亡的问题,距离食用的时间近,且抽检难度大,故而成为目前最令监管者与消费者头痛的难题。
如何减少撞见孔雀石绿的陷阱?
有了这样的产业现状,再结合已有的调查结果,不难想象,我们在购买水产的时候,仍然会有较大概率撞见孔雀石绿的陷阱。不少人相互支招,认为孔雀石绿既然是染料,那么在买鱼的时候进行辨别,应该可以看到绿色的物质。不过,事实上孔雀石绿的水溶性很好,我们几乎不可能在鱼的体外发现绿色的踪迹,有一些孔雀石绿的衍生物,不要说已经成了无色产品躲得过肉眼追踪,甚至连仪器都可以忽悠过去,所以,这一招并不可靠。
目前,除了实验室大型仪器测试以外,还没有特别简单而可靠的辨别方式,而酶联免疫试纸检测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价格也未必能够承受,所以要想安心的年年有鱼,这个春节还得我们自己谨慎一些。
相对来说,由于监管力度的差异,孔雀石绿呈阳性的鱼,还是更可能出现在小规模农贸市场中。从鱼的品种上看,淡水鱼在运输过程中施加孔雀石绿的情况更普遍,而具体到不同淡水鱼,鳜鱼、鲤鱼的检出率相对较高,而草鱼、鲢鱼则相对较低,其余各类鱼在不同批次的抽检中差异较大。
当然,除了以上这两点之外,或许还有个诀窍就是在购买时选择不那么活泼的鱼,但这显然只能说是无奈之举,而且也不能有效避免遭遇孔雀石绿。如果我们不能舍弃鱼的美味,那么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权,让不法商贩不敢继续顶风作案,这样才能过好有鱼的一年又一年。
责编:科普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