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要想吸血,先得找到猎物。在蚊子的触角上有一种特殊的短毛。这些短毛的作用和人体的鼻子相似,能够分辨出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尤其对二氧化碳和湿度敏感。凭借它们的指引,蚊子不仅可以找到目标,还可以准确识别裸露皮肤。当蚊子接触皮肤后,其上颚末端较宽大,跟锯子似的,负责割开皮肤;下颚末端窄小尖锐,可以刺开血管。下唇向后弯曲,就像护士打针时的手指,对针筒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负责吸血的则是舌。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演化出许多有用的技能,凝血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只要发生创伤,血管就会收缩,血液在凝血因子的刺激下,聚集成团,堵住伤口,减少体液流失。不过,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蚊子为了吸到血,也在进化中学会了一套反制技能——蚊子的舌中央有一条涎液管,向后连着涎腺。蚊子的涎腺能分泌血管扩张因子、抗血凝素等多种物质,抑制人体的凝血机制 。
蚊子口器和吸血示意图
蚊子吸完血以后,施施然而去,但是抗血凝素、溶血素等这些酶类被遗留下来。这时候,人体的另一个防御体系“免疫系统”就会发生作用。免疫系统之于人体,就像军队之于国家。既要及时清理老化、癌变的内部敌人,又要识别、对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来自外部的敌人。喜欢看军事节目的朋友应该知道,“兵贵神速”。航空母舰之所以是大国重器,就在于它能迅速调集兵力,支援战场。在人体内,也有这样“调兵遣将”的方法,就是释放组胺。
组胺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分泌的化合物,当它进入血液后,一方面,会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使免疫细胞能够迅速在吸血部位聚集,吞噬蚊子留下的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会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管扩张可以为目标区域带去更多的体液,稀释抗血凝素、蚊酸等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与此同时,组胺还能激活神经末梢,警示你,“你被蚊子咬了”。
有的人免疫系统比较温和,蚊子叮咬后可能只留下一个小红点;有的人免疫系统较为激进,就有可能造成皮肤肿胀,形成丘疹(蚊子包)、感到剧痒;还有的人可能会产生全身风疹和血管性水肿、甚至引起严重哮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蚊子在咬人时没有传播疾病,也能以涎液成分引起的反应增加病毒感染人体的概率。
所以,蚊子包虽然小,但还是要当回事。一旦被蚊子叮咬,可以局部冷敷,减少血管扩张。严重时,可找医生咨询,酌情使用抗组胺药物。最好不要过度抓挠,以免造成皮肤破损。
责编: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