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科学之兴替

有人说,科学并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这一点让很多科学家都唏嘘不已。与100年前的人类思维相比,现代人真的优越很多么?现代科学完成了基因组测序,长命百岁不再遥远;探索宇宙空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飞机、计算机将地球变成一个村落,各地紧密相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问世使得宇宙于人类已然不再陌生;诸如此类无一不是科学史上的伟大壮举。

 
然而,如果将科学史作为一个连续的时间轴分析,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人类的思想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被适应的、被遗忘的、被重新发现的或者销声匿迹的?这一系列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与科学领域截然不同的是,人们对于艺术的喜爱可以追溯,古典音乐与流行乐仍然可以碰撞出美妙的火花。但是一旦人们开始缅怀过去的科研成果,引来的便是众说纷纭。这难道是一个既定的规则吗?亦或只是一些无知学派的纸上谈兵,自我认知?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果。几年前,一位科学史研究专家张夏硕(Hasok Chang)对19世纪的科学家工作笔记进行了仔细地检查。一本遗漏于角落的电化学实验笔记被重新拾起,但是实验结果却不了了之。当利用现代科技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后,张发现该结果仍然没有盖棺论定,相反被人们遗忘在历史长河中了。
 
现代与经典的激情碰撞
 
现代科学与经典科学之间的碰撞会擦出富有挑战的火花。很多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同行研究人员“深思熟虑”的探讨过程和认可,才能渐有起色。但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的产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墨守成规的条例和规则。
 
有时候,正是这种“不合规矩”的实验和理论才造就了经典。譬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1905年通过对他的奇思妙想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验证才让狭义相对论问津于世。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低温物理学奠基人)在研究金属在低温下的性能时,发现了超导性。回望被遗忘在科学史上的研究成果时,我们能够学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而非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科学家们与国际同行团队合作,让现代科学家与13世纪的科学论文进行一次密切接触,这些论文是由英国博学家罗伯特·格罗塞特(Robert Grosseteste)在1195年到1230年间整理而成的。论文涵盖了现代物理学的各大板块,包括声、光、颜色、彗星和行星、宇宙的起源等。

为了对格罗塞特的手稿有更深入的了解,科学家们与古文书学家(书法家)、拉丁语学者合作,并听取了哲学家、神学家、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令人惊叹的是,13世纪人们的物理思维及结构性思维与当今的自然科学思想和数学思想仍然存在着共鸣!

对于这一发现,科学家们真切地希望可以通过这些科学史上的沧海遗珠带给现代科学全新的分析视角。确实如此,在格罗塞特收录的一篇关于色彩的论文中提出的一种深层次数学结构——De Colore ,与现如今我们称为“色彩坐标图”的概念不谋而合。

新经典科学——为科学领航

繁征博引,科学家们在对每一篇论文的审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提出“是否有试过这样做?”或者“假设他的结论成立,以这种计算方式,我们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类似的问题。好奇心让人们希望从八世纪前的科学成果中得到期许的答案,因此一个新的科学工作领域诞生了。

这项工作并不是为了将以往成果与现代科学联系在一起,而是用现代科技和思维的方式来阐述经典。以格罗塞特的彩虹颜色理论为例(收录于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手稿),这一理论将彩虹色彩之间的差异置于一个三维坐标轴上进行分析,提出了色彩坐标系理论,从而将自然和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正是科学家们将格罗塞特的彩虹颜色理论与现代物理学完美融合,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色质理论当下的价值。中世纪彩色电视的诞生无疑是最好的证明,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在液晶屏上感受自然界色彩的力量,也正是这些色彩的交汇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与13世纪的科学家以这种新颖的方式交谈,领悟他们探索自然及科技创新的过程,重塑了人们对于新经典科学的认知。迄今为止,人们能够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格罗塞特论文里与现代科技的撞击点,这证明交汇无处不在,一切皆有可能。

以史为鉴,通过与格罗塞特的跨世纪合作,一些现代科学中支离破碎的研究结果开始被一点点挖掘和探索。智慧与文明的交融无需空间的隔阂,在历史长河中尽显科学的风姿。

责编:科普知识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