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

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

  一、干眼是以泪膜稳态失衡为主要特征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多因素眼表疾患。1995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干眼研究小组提出干眼是由于泪液缺乏或蒸发过强引起的泪膜不稳定的眼病,可导致眼表损害并伴有眼部不适,将干眼分为泪液缺乏型及蒸发过强型两大类,,开辟了眼病干眼科研及临床的新篇章,对干眼有了统一的概念及分类。2017年第二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及2024年美国眼科学会发布的2023年版干眼临床实践指南对干眼分类是依规前俗,未作明显更改。

  从干眼的科研及临床角度看,自病因着手分类对临床有重要意义,但干眼病因多样且相互交织同时存在,使病因分类面临极大困难。尽管有不同看法,但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提出的分类方法仍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建立在以病理解剖损害为基础上的分类方法,细究之,似缺少对干眼病理生理学的深层次认识。

  用进化论观点看世界:生活环境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机体发育形态。时代在进步,生活方式在改变。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出现,引来生活的变革,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视器,是眼。近视眼增多,干眼变得普遍,生活变革所斯然。当代,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眼部手术的新术式、新方法不断涌现,含有抑菌剂的滴眼剂普遍应用,伴随视器损害而出现的干眼给医学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干眼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泪膜稳态的异常改变,既往过于注重干眼的器质性损害,固化干眼症的病理学概念,使临床“干眼症”的诊断与治疗泛化,这种趋向值得警惕与防范。这就牵涉到干眼的分类问题,提出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的分类,就显得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二、以下几个方面就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的不同作一阐述:

  (一)从进化论观点动态看待眼病干眼:人所以生病,是生物进化之不完美表现。当环境产生或长或短时间变化时,生物体不能适当应对,是机体生病的一个极重要原因。环境变化时刻在进行且客观存在,而生物体的基因适应往往滞后,不可能快速随之调整。譬如因饮食丰盛且活动减少而致的肥胖,就是在进化初期古代人类生活的很长时期内并不存在,在现代环境下这种不适应性就较快显现出来,这也暴露了我们基因中的脆弱性。因此人类机体的疾病就是在复杂的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下难以避免产生的自然现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眼睛作为重要的感觉器官,经历了复杂的适应性变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外界环境的改变,眼部保护机制也面临着适应性挑战,近视与干眼及之相伴发展,成为临床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细究干眼,将其分类为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具有合理性,有助于解释干眼的发病机理,并从生物进化角度揭示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的适应性变化及相应病理改变,这也正是区分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的生理病理基础。

  (二)病理生理学与病理解剖学的思考:功能性干眼应属于病理生理学范畴,而器质性干眼则为病理解剖学领域,何言之?功能性干眼关注的是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的异常或紊乱,是眼表微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更多的是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过快所引起的干眼症状,主要涉及泪液分泌和眼表润滑功能失常,并非一定有明显的结构损伤或病变。

  器质性干眼是在干眼状态下组织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即解剖结构异常或损害,可见及组织结构变化。具体讲就是泪腺或眼表组织出现腺体萎缩及角结膜上皮损伤,组织结构往往有实质性改变,有明确的组织解剖损伤,故属于病理解剖学范围,往往是不可逆的。有人说:“干眼是难以治愈的”,指的即如此。

  (三)治疗和治愈:治疗和治愈有着不同含义,治疗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控制和减轻疾病的症状,阻止疾病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疾病,这对器质性干眼而言即是如此,能治疗而非治愈。明确这一点对临床医生是非常必要且有重要意义。而功能性干眼是追求治愈,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这包括电脑性干眼、准分子激光及白内障术后干眼,还有一些滴眼剂长期应用所致干眼。

  (四)从卫生经济学看待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分类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1.优化医疗资源:功能性干眼通过调整行动及生活方式、改善环境,适当治疗,即有可能缓解或治愈,所需医疗资源较少。器质性干眼涉及眼表病理改变或泪器功能受损,治疗较为复杂且时期可能较长,其药物治疗、手术及随访管理,涉及更多医疗资源成本更多。区分这两类干眼可以优化医疗资源,有区别对待,方能取得更好效果。

  2.分类有助于健康经济学评估和保险政策制定,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卫生经济学的正确运行。分类有助于优化健康干预措施,提高医疗成本的效益。

  三、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分类的临床应用

  (一)临床常见干眼疾患分类:

  1.功能性干眼

  (1)眼疲劳性相关干眼:与眼表面泪膜功能不稳,泪液蒸发增加有关;

  (2)隐性眼镜相关干眼:与隐性眼镜引发的泪液功能变化及泪膜不稳定有关;

  (3)神经调节相关干眼:见于压力、焦虑、情绪问题及神经性疾患引发的泪液调节失常;

  (4)环境性干眼:如空调房、风沙、干燥气候等环境,导致泪液蒸发过快,眼表湿润不够;

  (5)眼部手术(如准分子激光术后、白内障术后)

  (6)电脑性干眼:与互联网屏幕有关的干眼;

  (7)儿童多瞬症干眼

  2.器质性干眼:

  (1)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干眼:常见、多见,为睑板腺功能受损、脂质减少、泪膜不稳定;

  (2)泪腺疾患:如干燥综合征相关干眼,泪腺组织受损、泪液生成不足;

  (3)眼表疾病相关干眼:如沙眼、角结膜炎、眼表瘢痕性慢性炎症或损伤性疾患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及泪膜稳定性下降;

  (4)泪腺先天性疾患及后天病损。

  (二)干眼与干眼症

  为便于临床应用,有必要将功能性干眼称为《干眼》,器质性干眼称为《干眼症》,,理由如下:

  1.术语简化,便于临床使用,《干眼》作为功能性干眼的简称,能够方便医疗及医患沟通。简称《干眼》突出了其症状性和时间性,易于与具有较复杂病因的《干眼症》区分。而《干眼症》是指器质性干眼,作为一种明确的具有病理性质的诊断名词,往往涉及泪腺、睑板腺等结构性损害,病程较长,病情较复杂,用“症”来突出其慢性及病理性特征,使其区别于功能性干眼的《干眼》,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2.符合临床习惯,医生通常根据症状的轻重、缓急及病因复杂程度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干眼问题。临床医生诊断《干眼》及《干眼症》有助于在诊疗工作中较快的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因区分,因而采取不同治疗策略。

  3.明确治疗和护理管理的不同路径,有助于制定不同的医疗与护理措施。对器质性干眼的一些治疗手段与仪器是需要护士操作的。

  4.与国际标准对接,国际干眼组(TFOS DE WSⅡ)报告中也强调了干眼的分类,虽然该报告未明确提出干眼和干眼症两个术语,但从病理学角度,将蒸发过强型和水液缺乏型干眼分别归类,实际上也反映了功能性干眼与器质性干眼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同特征,有类比之处。

  5.增强患者理解和依从性,《干眼》和《干眼症》的不同术语,有助于患者自己理解病情严重程度,更能意识到病情的轻重及病程长短,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治疗。

  6.便于临床科研与统计,《干眼》和《干眼症》的术语命名不同,有利于临床统计及流行病调研,在治疗效果评价上能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也有利于对不同病因干眼进行更加合理的分类研究及干预。

  7.分类有助于针对性进行诊断与治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分类有助于简化干眼病概念而非泛化,这对临床治疗轻重不分是个矫正,规范干眼病的诊断与治疗。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