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科普工作应该坚持什么?弘扬什么?自信什么?努力什么……这是我们每个科普工作者时刻思考着的问题。
笔者带着问号去寻找答案。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有关文献资料,还有许多“大家”的真知灼见,令人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思考与认识,不当之处,请科普同仁和关心我的读者不吝赐教。
党的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科普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科普工作中怎样才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课题,在这里,笔者仅就科普作者在科普创作中应该面对的问题,谈一点个人见解。
关怀科技
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人文精神。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正能量。但是,我们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尊重科技、关怀科技。就科普创作而言,它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面对科技(“科学和技术”的统称)成果(包括科学发现),都要以科学精神的态度来规范其科学性。我们既要尊重科技,也要关怀科技。
纵观科技史,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为捍卫科学的真理而努力奋斗者,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布鲁诺为了捍卫日心说而殉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布氏本人并不是天文学家,但是,他通过哲学思辨得出了宇宙无限性观念。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科普作家”,他的哲学著作《论无限的宇宙和多世界》,发展了哥白尼的宇宙学说,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也是一名为捍卫科学真理而不怕牺牲的烈士。当教会宣判他火刑,又答应他忏悔后给予免刑时,他坚定地走向刑场,豪迈地说:“我愿做烈士而牺牲!”
科学不等于真理,但经过实践检验而被证明为真实的科学,它就是真理。是真理终究为发光的。因此,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宣扬真理,就成为每个科普作家的社会责任。
第二、科技成果必须为人类造福,而不能祸害人类,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人文精神看待科技价值。
科学是什么?美国哈里·柯林斯等人认为“科学就是勾勒姆”。(参见《人人应知的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柯林斯的另外一卷书中又谈及“技术的勾勒姆”(参见《人人应知的技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从他的“勾勒姆无处不在”的观点说明:科技存在两重性,就是一种“勾勒姆”(犹太神话中的怪物)。
当今,人们从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发生在地球局部地区的现代化战争;从广岛、长崎上空的原子弹蘑菇云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从生物工程与生化武器一旦失控会毁灭地球文明的警示面前……科技这把“双刃剑”,让人们理智地认识到,科技行善可以造福人类,科技作恶将毁灭人类。我们需要科学的春天,决不能陷入“寂静的春天”。所以,科普作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的科普作品为反对或节制科技作恶而“摇旗呐喊”。
第三,捍卫科学尊严,反对非科学、伪科学“以伪充真”伤害人民大众。
伪科学总是披着科学的“外衣”,冒充科学,蒙骗人们。人们想信伪科学是
由于对真实的科学不了解,不能区分出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 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 正因为如此,伪科学往往是可以用各种方法来揭穿它的。
作为科普作者,不可“人云亦云”地鼓吹伪科学,而必须坚定地反对伪科学。因此,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人文精神的同时,必须明辨是非,反对伪科学,反对伪科学人文精神。
文理结合
打开《化学发展简史》(科学出版社,1980年),人类早期认识的是“金、木、水、火、土”,讲的是“五行说”,也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元素论。科学的元素论就是由它演变过来的。世界上其他古老的国家也有许多朴素的物质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物质观都是由哲学家提出的。也就是说,古代文化是不分自然和社会,也没有科学、人文与艺术等等的“分门别类”。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本身在不断“细化”,它与其他人文学科也开始“分道扬镳”了。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是“无可厚非”的。或者说,“这种文化的分科现象只是文化发展史的必然阶段”。在这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总是在对待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态度上“忽左忽右”:一会儿“重理轻文”;一会儿“重文轻理”。或者就是“文”、“理”分家,“萝卜青菜,各自所爱”。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化,人类文化的“大统一”将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在21世纪,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将成为强大的潮流。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也将是未来学科的特点。因此,当今的科普创作应该重视“文理结合”。
王蒙先生在《科学人文未来》一文中提出:“我希望文学界的同行们同样能以极大的热情学习科学,普及科学……”,“让科学家与文学家携起手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一个更加文明、更加有知识有教养的中国吧。”同样,我觉得科普作家(包括热爱科普创作的科学家),也应该向文学家学习。我们看到 不少诗人、作家的科普作品,通常具有“感人”的魅力,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富有睿智。因此,我们的科普作者也要多向文学家学习,共同浇灌出“文理结合”之花。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人文精神才能解决好科技与自然 、与人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今,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科普作者的时代使命,正是应该在科普创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提倡对科学文化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为科技造福人类而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科普的未来,一定会闪耀出人文精神的光芒。
责编: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