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真的能促进科学进步吗?

 今年,三位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打破传统,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他们的研究初稿(在线发表预印本,即将出版前的原稿在网上发布)。这种史无前例的活动大大节省了时间,加快了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对于新想法的产生有积极意义。

 
按照惯例,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经过其他科学家评审后方可发表。同行评审本是一项不错的机制,但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因为,除了实际完成科学研究所需的时间外,同行评审已成为共享研究过程中最慢的一个环节。生物学中单个稿件的同行评审周期需要几个月甚至超过一年的时间,这种情形拉长了科研成果发布周期,延缓了科学家或公众获取最新科学成果的速度。
 
追源寻根
 
竞争和供求关系是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现代科学研究是在“比赛心态”(tournament mentality)的背景下完成的,表现为:大量的竞争者(科学家)和有限的竞争奖励(晋升岗位、荣誉和经费支持)。为了使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科学家必须通过出版物证明自身的“价值”,这种压力使得科学家不知道该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评估他人的成果,时而迷茫,最终导致科研结果的分享出现延迟。
 
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打破这种传统上分享科学成果的方法,就能推进科学的进步。一些期刊编辑和科学家指出,应尽快建立严格的出版标准,或许能够更为有效地推进科学进步。
 
鱼龙混杂的期刊
 
从1995年到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预算增加了2.4倍。随着更多的研究得到资助,出版商们同时扩大了专门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期刊数量和研究论文出版量,创造了高达94亿美元的科学出版业绩。
 
但是,数量的增加并未带来质量的提高。科学期刊也分三六九等,声望越高的期刊被认为有着更高的出版标准。期刊如何排名存在巨大争议,但是一个存在瑕疵并且普遍使用的度量标准是影响因子。它不仅是一种评价期刊实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也是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期刊的影响因子反应了该期刊出版物被其它科学出版物引用的次数。
 
1997年至2014年期间,发表基础生物研究的期刊数量增加了212个,但这些期刊中只有四个在影响因子量表排名中位列排名榜前半部分。曾有一位资深科学家表示,“一份稿件,一旦写好,就会在某个期刊发表”,这句话暗示着在目前的学术出版界,有时研究的质量无人把关。
 
论文漫天飞的现状
 
论文撰写数量的增加使得同行评审遭遇瓶颈,这对论文的质量和出版速度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有些期刊主编花费大量时间来招聘合格的审稿人,但不断增加的任务量使得审稿人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而招聘同行的门槛也越来越低,甚至学生也可作为审稿人,有些机构甚至会为同行评审人员提供经济报酬,而评审论文历来被认为是学术领域的一项无偿职责,这与传统精神背道而驰。
 
随着评审系统被不断侵蚀,同行评审质量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学术出版物的规模。
 
明确学术出版的标准
 
美国生命科学和出版促进会(ASAPbio)倡导的目标是:不加怀疑、科学进步、由公众资助、迅速分享。事实上,将研究成果迅速分享给其他科学同行,似乎是促进科学进步的一个有效方式。但在现实中,背景决定一切。如果他们没有理解上的突破,根本无法记住大量的细节。正是这些突破点提供了一个框架,不仅能够组织细节,而且能够审查其准确性。举例来说,你能够记住自己在孩子出生那天(背景)的着装(细节),但你无法记住你在孩子生日前一天的穿着(背景之外的细节)。
 
为了实现更快的科学进步,我们需要使质量和影响力评估与共享数据相互平衡。自我出版互联网服务器如bioRxiv的支持者表示,科学家非常关心自己的声誉,他们不会发表不健全的研究,但同行评审退回文章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学术竞争的压力有时会变为自我克制的有效手段。
 
虽然同行评审并非完美,但与其简单地“绕过”它,不如将更多的信息释放到过载的系统中,我们应该努力使同行评审变得更加完美。首先要做的是重置并明确出版和同行评审的质量标准。这样势必会减少某些专业的出版物,但是存活下来的出版物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这样,学者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评估新研究,而这对研究的进展非常有利。
 
科学家和期刊有力推动了学术界“多就是好”的理念,但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更正这种现状。相反,大学和许多研究机构使用出版物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标准,我们急需制定一种期刊评审机制,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这样有利于公平地评估科研人员的贡献。

责编:科普知识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