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就从父亲那里知道维苏威火山,但它在什么地方并不清楚。对它真正有点概念,是在文革后期我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国内演一些国外的电影,比如日本军国主义电影《山本五十六》。有些电影就在我们学校旁边的省政府礼堂放。当时管电影的“电影处”,是个要害部门,在我母亲工作的医务室街对面,那里的人常到医务室来看病拿药,也会带几张电影票过来送人,多半都是外面电影院看不到的内部电影,算是礼到了。我母亲知道我是电影迷,每次拿到电影票,都会给我。有时跑到学校去等,我下课出来,她把票给我,说是什么电影,几点开演。那样的时候,通常是白天上课时放电影,我拎着书包就往电影场跑,为看电影逃课是我唯一的逃课纪录。那时看的电影中,其中一部是纪录片,讲火山,当然少不了维苏威火山,那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
现在有了谷歌地图和卫星图,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看到维苏威。从谷歌地图上量,火山口直径约为600公尺,相当于两个辽宁舰长度,拿手指头来比比粗细,感觉那山不是那么的大。只有当人站在山脚下看,才知道那山口还是挺大,蛮震撼。每次有这种感觉时,我都会想,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只能是部分正确。知了,但还不是真的晓得。有时候即使出了门,见了一角天下,也难说就晓得了。比如说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滂卑(庞贝)故城》中,说奈波里(拿波里)博物馆中“还有涂上石灰的尸首及已化炭的面包和谷类,都是城陷时的东西。” 他到当地一游过,但未见的就明白了。“涂上石灰的尸首”,显然是外行的说法。那么,那些看他散文的秀才能知道啥呢?
“1月30日,早饭后坐bus到火车站,先到那不勒斯,然后到苏连托(Sorrento),然后从那里再转bus去波希塔诺。我们计划在庞贝停一下,看看古城。意大利的铁路系统不靠谱,我们的车又晚了半个小时开出,坐的是欧洲之星(Eurostar)。到了那不勒斯,在车站楼下转他们的train去苏连托, 上车时又有人来掏我的屁股包,这已经是在意大利的第二次经历了。小偷真多。我们到庞贝下车,把行李寄存了。在站边小店吃了点pizza和意大利面等。然后去转古城….”这是我去庞培城时简短纪录的日记。那小车站,站边的橙子树,遗憾没有时间去看火山口..., 点点滴滴,仿佛都活过来了。凭这点日记和自己的记忆,从谷歌地图上找到了庞贝车站和在庞培城中的行走路线。我们去时游人很少,很安静,大约因为是冬季。
在一个景点上,见到陈列的遇难者遗体模型,所谓“涂上石灰的尸首”。刚好有个参观团过来,导游解释说火山灰把人埋了,形成硬壳,然后尸体腐烂掉,形成中空的硬壳。后来的考古学家,从火山灰硬壳上打个洞,把石膏灌进去,就可以在火山灰形成的中空模子中,得到一个人体模型。我专门问了导游一句:那这样的话,石膏里面还有真的人骨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朱自清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其实从现实的经验,人们也可以想象“涂上石灰的尸首”是不能成立的。话又说回来,在这样的地方游走,很少有人会是为了科学去较真,大家都是好奇,感叹一下,看看热闹。所以,朱自清的散文中,被引用最广的段子,是他关于庞贝的淫风以及对男根的崇拜,这个不大适合在科学网这样的场合发挥,我就不说了。特别指出,朱自清的散文,原载于1932年10月1日《中学生》第28号。那时的中学生比现在的儿童早熟或者抗压能力强?不懂。很巧的是,我在庞培的时候,碰见一个台湾旅游团,意大利导游国语说得不错,故事多,佐料也多,口水也多。说下一个精彩节目,是去看庞贝的红灯区,把它比喻成华西街,游客们都会心的笑了。后来在什么地方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一帮颜值比较高又比较妹的男女演员,也去转了同样的地点,几乎是踩着我的脚印,真的是到了北京,总得吃回烤鸭,大家都入乡随俗。朱自清散文中,也纪录了这个区域,但他的解释,又是外行话。正解是导游的说法,有点三温暖、麻辣烫,我就不在这里纠正朱自清的那些描写了。
走在庞贝城中,还是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那些曾经的店铺、酒肆、广场和商业区,密密麻麻。主要街道上,那些石块地面被车轱辘碾出的槽子,我在《回眸卢沟晓月》中有类似的纪录,都是时间的功德。那些公元世纪初的建筑和雕像,已经是如此的精致。从谷歌卫星图上看,曾经那么辉煌的庞贝城,在现代人类的发展中,它只不过是拿波里地区的一个疤痕而已,如此微小。真个是:地不在大小,有故事则赢。我心中最为深刻的记忆,似乎是庞贝车站边停车中满树果实的橙子树,和去往古城竞技场路上的地中海松。当然,还有街边不怎么好吃的小吃,因为吃过了。
站在那些废掉的石条铺的广场上,看着破损的石头建筑、石柱和拱门,和它们后面的维苏威火山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衬,人类在大自然前面,是很渺小的。实话说,刚开始看到维苏威火山,我以为左侧的那个凹陷是火山口,后来才弄明白,整个山头上的巨大凹陷,才是完整的火山口。当地有做生意的专车,付20欧、花点时间,可以到火山口上去看看,体会那样直径的一个坑,以及俯瞰一下周围的景色。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只好作罢,等下次吧。关于维苏威火山,已经有很多的介绍了,我就不去抄写了。在我发的照片中,其中之一是有关维苏威火山喷发的一段英文解释,贴在庞培城废墟一个正在发掘的现场,人们可以透过玻璃,见到现场发掘的活动。这段解说,我觉得比较权威,简练,比网上很多的文字要清楚。其中一个关键词是“pyroclastic”。我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恰当的中文译文。简单地说,火山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喷发熔岩为主,看到的都是火红的岩浆;有的喷发的主要是水气。而pyroclastic火山喷发,以气体和火山灰为主,形成高温(~1,000 °C)、高速(~700公里/小时)的流动体,在重力作用下,覆盖经过的地表。图5是个例子,尽管规模比较小,但大体可以说明这种火山喷发的概况,你到里面去试试就知道了。
从谷歌卫星图上看,从维苏威火山口到古庞贝城,距离大概有10公里。理论上说,从维苏威火山爆发到庞贝城被淹没,也就是以分或者秒计算时间。在那样的高温粉尘气体中,没有生物能逃过一劫。有机物的碳化,基本上是个必然的结果。大体的结构还在,但人已经糊了。维苏威火山产生的后果,我们不幸可以见到,也给我们解释地史时期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了一个参考。尽管后果是严重的,但人们依然生活在维苏威这个活火山脚下,并拿它的过去创作出爱情故事来卖钱,为了现在和将来。无论自然的、社会的灾难是啥,都会是植入人类记忆中的事件。人们总是不屈不饶地活着 - life is going on, and on.
2. 红色圆圈是古庞贝城的大体区域
3. 古城卫星照片
4. 现场照片和卫星图比较(红色圆点为摄影者位置)
5. pyroclastic火山喷发一列(照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
责编: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