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的最高境界

 近年来,应邀在各地各部门作各类讲座2、3百次,有些心得,有些体会。

要有独到之处。不重复主流媒体的观点:否则人家为什么要听你的呢?错开网络上一般的批判性言论,但可以综合各家之言。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有理有据,也就是有事实依据和逻辑支持。一环扣一环,就像几何证明题一样。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听众说,必须全神贯注,洗手间都不敢去。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弦不能绷得太紧,也不能一直紧绷。适当场合辅以案例,来段幽默,可以很好的调节气氛。
讲座要有激情以调动听众,但不能以情感代替观点。听众说,乱象纷呈,有些讲座从头骂到底。痛快是痛快了,但听众在讲座后得到了什么呢?博主对自己的进一步要求是,不能感情用事,不带事先的价值判断,强调客观和科学。不少博主上过课的学生和讲座的听众反映说,吕老师是以理科方式讲文科内容。
最后一定要留有提问时间。博主赞同这样一句话:讲座最后如果没有人提问,那么讲座就是失败的。记得某跨国公司总裁在一次会议上拿出一套新方案,与会者一致赞同。总裁没有因“一致通过”而高兴,反而休会以再度征集意见。一周后,与会者提出各种补充甚至异议,方案因此得到完善,员工也因亲身参与而“吃透精神”,尤其是渗透了自己的“精神”。博主曾经历过无人提问的尴尬,身心疲惫之极,一整天提不起精神。
日前,在给江苏省“876干部培训”的讲座《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后,有多人提问,范围之广,涉及之深,前所未有,遍及博主的知识领域,深入到博主所想到的核心问题。正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博主感到前所未有的“畅”(一种心理状态,如同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的三条规律时的感受)。问题几乎“搜尽”了博主的“内存”。这样的感觉博主在1978年考研究生时也有过,考题几乎搜尽了在铁路工地和边疆小镇所度过的10年光阴。我想大概也类似林丹面对李宗伟这样的感觉。
这就是讲座的最高境界。
忽然想起,国外的讲座,甚至上课为何仅1/3的时间,甚至更少;为何国外的学生即使不听课,也要参加讨论?
又,博主将在今后逐步上载高校从教30余年上课的大纲和课件,在各地各部门各类讲座的课件,以及所发表的论文,以使这些知识得以共享和留传。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