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王大珩(1915.2.26─2011.7.21),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应用光学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誉为“中国光学之父”,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王大珩(1915.2.26─2011.7.21),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应用光学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誉为“中国光学之父”,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王大珩:研究工作中要避免走进‘死胡同’,必要时要及时转变

王大珩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曾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受到过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国,许多人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些已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出于亲身经历的体会,王大珩对青年学者,特别是出国青年学者经常指出应注意的几点,其一,要让你的导师知道你是有能力的,就必须竭尽全力做出成绩,才会受到导师们的青睐,这样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受到教益,如同拳师取徒弟一样,首先看徒弟手足是否有力,才能知道你今后是否能成才;其二,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打上个人的烙印,终生不忘,也才会从深入而进一步发明创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三,在研究工作中,要注意课题的发展前景,避免走进“死胡同”,必要时要及时转变,另寻出路。如果死抱原来的作业不放,只能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做不出成绩。因此要珍视机遇,而且还要主动寻求机遇;其四,发明与创造往往寓于工作疑难之中,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知识和学问就提高了、前进了。在研究工作中,那种自始至终一帆风顺,与开始所料无多少区别的情况,对一项工程来说,是顺利完成任务。但作为科学研究则是所得极微。

王大珩的个人经历

王大珩1929年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王大珩相关科学成就

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被称为“863计划”。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责编:微科普

上一篇:陈芳允

下一篇:彭桓武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