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研究生教育先躯邹元爔先生
邹元爔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和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他是研究生教育先躯,为我国早期研究生指导教师代表人物之一。
邹元爔先生精通英文,中国文学造诣很高,为研究生论文指导修改非常仔细。他曾讲道:“外文说容易,要书写出来不易。中文更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写出来要经过多次修改,真正好的句子是精简不了的,要像捉虫子一样将错别字、破句、标点符号等错误捉出来,文章是悟出来的。”他还一直要求研究生写论文时一定要提到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引用他人数据时一定要致谢,绝不能忘记他人的帮助。在他看来科研道德比学术水平更重要。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前身为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在1955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当时邹元爔先生一人率先招收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硏究生两名,这就是中国科学院也是新中国首批研究生。从1955年至1965年十年期间,我们所培养早期研究生共38名,其中邹元爔先生招收培养了10名。难能可贵的是,邹先生在“文革”中深受冲击迫害,当中国科学院1977年率先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招生时,他毅然决然响应恢复招收研究生壮举。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和招考研究生,出现报名情况空前,这年报考我所研究生考生有360多名,其中80多名考生报考邹元爔导师的,按招生计划他只招收2名研究生,后经调剂录取为4名与彭瑞伍导师一起带。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境界!
邹先生培养的历届研究生个个按时开题进行论文实验工作,完成学业大部分留所工作,也为兄弟研究所输送科研新生力量。这在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的局面自主探索培养研究生,为实践实验中国科学“出成果出人才”建院宗旨,迈出坚实的一步。是我所三个里程碑式的研究生教育起步发展历程。
在邹先生任所长期间,贯彻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他治学严谨,崇尚科研道德。上海冶金研究所获得4个搏士、7个硕士专业(共12个研究方向)。这在当时科学院研究所是仅有的,这不仅充分满足导师的招生培养需要,而且为我所发展方向在学科专业上有充分选择余地。
过去只知道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阅读《邹元爔诗词选》领悟到他又是一位激情奔放的诗人,他一生创作遗下近五百首诗词。邹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敬老爱幼;他关心同仁、同窗校友、朋友,关心青年学子。在纪念邹元爔先生逝世十周年时,由他培养的历届研究生王渭源、彭瑞伍、姚林声等研究员、汪光裕博士以及冶金所同仁陈志良同志辅佐邹先生夫人廖增瑾女士,整理编辑从四百多首遗诗中挑选了二百多首出版,学习和弘扬邹先生的高贵品德。
个人经历
历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所长。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化学学会理事,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相关科学成就
邹元爔发表的关于半导体物理化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共70多篇。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将冶金物理化学的原理延伸到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中;更重要的是,他将固体半导体材料缺陷和冶金熔体这两个看来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统一于化学这门基础学科之中,为物理化学的应用、发展和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王晓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