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泪的利与弊

  一.人工泪即人工泪液,是一种模仿天然泪液成分和功能的眼部润滑剂,用于缓解眼科的干眼症状。我是一位眼科医生,罹患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MGD)十余年,为眼干眼黏所困扰。虽经多种治疗,点抗炎眼水、人工泪、热敷、睑缘清洁及按摩,还有激光脉冲疗法(IPL)等,有效但不持久,可以缓解眼干症状,但干眼之苦终究不能完全消除。究其原因在于眼睑板腺生理功能不能恢复,病理因素始终存在,致难以治愈。谈到MGD,我认为眼科界目前对于干眼的分类方法有商榷的必要,我赞同功能性生干眼与器质性干眼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判断预后可能更有帮助。器质性干眼多难以恢复如MGD。口眼干燥综合征性干眼,以干眼症诊断为宜。而电脑性干眼,白内障术后干眼及儿童多瞬症性性干眼等,经适当干预,多可以恢复正常,诊断为干眼即可。我的体会是中重度干眼多伴有器质性损害,是难以治愈的。干眼的要害是少泪缺水,所以滴用人工泪液就成为简便、有效、较为经济的治疗手段。但世上的事有利就有弊,没有完美的事。近几年来,几乎每天都或多或少点用人工泪,对其利弊,有些体会予以总结。

  二.利

  1.可瞬间缓解眼干眼涩之苦,但为时不会持久。

  2.安全性高,尚未见到点用人工泪中毒之报告,可长期滴用,一般不会产生严重之毒副作用。

  3.品种多,成分温和,市场药房即可购得,可以针对个体病情需要及经济条体有多种选择。有不同配方如增加保湿成分、药物或无防腐剂配方。

  4.使用简单方便,随时随地可自行滴用,特别适合轻度和中度干眼患者。

  三.弊

  1.短效性,人工泪液的作用时间较短,需要多次重复使用,重症患者因频繁点用而不胜其苦。

  2.依赖性,长时期使用人工泪有可能掩盖干眼症的病因,以致病情逐渐加重,可谓治标不治本。

  3.防腐剂的副作用,多数人工泪制剂出于抑菌需要加有防腐剂,虽量微很少刺激性,但长期滴用,就有可能对眼表组织产生损害或过敏。这里要强调“可能”二字,而非必然发生,药物说明书要辩证地看。

  4.成本问题: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每日多次或频繁滴用人工泪,经济消费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据统计2023年人工泪液市场价值为38.1亿美元,预计从2024年到2032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6.45%,市场的主要驱动力是干眼的高发病率和对眼部健康日益增长的保健意识。

  干眼患者经济负担,就个体而言包括直接医疗费用(如药物、检查、治疗等)和间接费用(如因干眼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干眼患者直接医疗费用较低,约在数百元至数千元人民币之间,但由于发病人数基数大,其数目亦不可小觑。在美国2016年的调查统计表明,干眼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平均为500美元,而重症病例会更高,而间接医疗费用更为显著。综合考虑,在美国干眼患者的经济负担每年达数千美元之多,这对多数中产阶级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四.注意之处:

  1.有条件者可选择滴用作用温和且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

  2.控制点眼频率,强调按需滴用而非按时滴用。

  3.标本兼治,干眼是多因素所致眼表疾患,要针对病因,治标治本,如环境因素尤其是电脑手机使用要控制时间,而不能单纯依靠药物。

  4.多做瞬目动作,在有些环境下,如看电视或玩手机,多眨眼可以帮助泪液均匀分部眼表,减轻眼干不适,并使眼睛视网膜得以瞬间休息。

  5.饮食调节,如食鱼或服鱼油,都有帮助。

  五.展望

  1.技术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工泪研究显示出多样化、精细化趋势,追求高效、长效,以提供更加有效和较为持久缓解干眼的制剂。

  2.生物学方法:自体血清和异体血清的临床应用,受到重视。这些血清制剂包含多种天然泪液中的成分,如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有助于眼表上皮组织的修复。自体血清制剂特别适用于传统人工泪液效果不佳的患者,如口眼干燥综合征等的患者。

  3.新型药物配方,一些新药水如Lacritin及Lubricin等,在临床试验研究中显出良好效果,可改善泪液稳定性及减轻眼表组织的炎症。此外应用纳米技术的药传递系统亦在开发研究中,可望提高药物在眼表的存留时间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人工泪液的治疗效果。

  4.水凝胶,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持久性,有可能成为干眼诊断和治疗用的新材料。水凝胶不仅可以作为药物传递系统,还有望作为生物传感器,用以检测干眼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实现更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